中国人对讨价还价似乎有种特殊的热情,大家只需要去一趟居民区附近的农贸市场,就可以感受到热火朝天的讨价还价。其实,自古以来,讨价还价就一直存在着,只是古代的人没有“价格”这个概念。例如,他们对一头牛到底值多少钱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自然也就没有给牛明码标价了,但是卖牛的人心里都认为自己家的牛肯定比隔壁老王家的牛价值要更高,所以老百姓在进行集市交换活动的时候就需要讨价还价了,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议价。让我们说回古代的议价体制吧,的确,在物物交换的时代里,议价体制相对标价体制而言,存在着明显的优势。首先,物与物之间的差异明显,交换时双方需要达到商品价值的心理认可。小编还是用刚刚那个卖牛的例子,当老王家的牛和老刘家的牛明显价值不一样时,双方就需要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其次,当时物物交换的发生频率相对较少,交换较为简单,形式较为单一,并且物物交换的年代不存在先进商品社会年代的打折、促销、优惠、积分等形式的交易行为。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标价”本身的意义是:这件物品等于多少货币,而在货币还未被发明出来之前,就不存在标价的条件,所以当时的人们只能靠讨价还价来寻找交换之间的平衡。而且,当时的标价工具不发达,不能较好的实现要交换的物品“价格”的不变性和统一性。直到货币的出现,物品才第一次有了“价格”的概念,进一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力资源的紧缺。热爱讨价还价的,其实不只是中国人,乐于讨价还价可以说是全球人民的共性,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但是,也存在着大众普遍支持议价体制的国家。西方现代经济学是建立在商品的真实价格基础上的,绝大多数理论不支持议价体制。所以,西方国家普遍都是明码标价的。那么,这些明码标价的国家都有哪些共同点呢?首先,这些国家的人力资源都十分昂贵,因为讨价还价需要耗费极大的人力资源。这些国家的管理制度较为完善,且商品丰富,种类繁多。其次,从文化的角度出发,这些国家的经济学原理实践得比较充分,居民消费能力较高,这些国家的消费者没有讨价还价的动力,再加上人们的生活节奏很快,时间成本高,就更不愿意在讨价还价上面浪费时间了。相比之下,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喜欢讨价还价呢?因为中国人的性情都是比较随和,喜欢折中的,在谈判中如果大家先提出一个对方比较难以接受的要求,然后再慢慢降低,这样对方心理上会比较容易接受,大家的目的也更容易达成。而第一次的讨价还价若是成功,就会让人的心理得到满足,觉得自己的讨价还价是正确的!这样的经历多了,人就会因为惯性作用,在很多场景下不遗余力去讨价还价。而且,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越便宜的东西越会有人去讨价还价。总而言之,中国人讲究一个人情味,在明码标价的正规商场是不会讲价的,但如果是在菜市场或者是个人商店,买东西的人会讲价,而商家也乐于便宜一点,这样有利于顾客成为回头客,商家销售的东西也更容易卖出去。近几年,经济上逐渐和欧美接轨的中国,也渐渐学到了他们的商业模式,现在我们来聊聊标价形式在当今时代的优势:首先,随着商品经济时代的发展,商品多到售货员根本无法记录商品的“底价”是多少,无法还价。并且,讨价还价需要耗费极大的人力资源,这也是为什么在人力资源成本越高的地方,讨价还价的情况就越少的原因。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动贩卖机、自助买单机越来越多,顾客无法与机器进行讨价还价,这种情况下,还是统一售价的标价形式比较方便实用。最后,让我们从交易者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商品直接被标明最低售价,有助于用户对比商品之间的价格优势,降低用户的购买时间成本。从商家的角度出发,存在议价就意味着存在舞弊的空间,当今时代的管理制度趋于完善,为了弥补存在舞弊的漏洞,标价形式受到商家的青睐。所以说:我们的国家在可预见的将来也会趋向于一个“无议价”社会。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gx/7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