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本来是作为一种标准,衡量某一方面的成绩的,但把什么事情都量化之后,就会形成一种软暴力。
学生只是说在努力奋斗,却并不知道努力奋斗的结果是什么样子。甚至一部分学生努力学习了,却不得要领,考试过后,分数仍然不高。那么,分数就成了一种衡量学习效率的工具。学习效率高不高,用分数来衡量就行了。但是,分数一旦和利益挂钩,就不是分数那么简单了,而是负载了太多的私人情感,甚至失去了原来的意义。考试过后,学生和家长以及老师都应该科学地看待分数,不能让分数成了一种暴力的东西。有学生考了高分,自己高兴,家长高兴,老师也高兴;有学生考了低分,自己不高兴,家长不高兴,老师也不高兴。甚至有的学生遭遇家长的数落之后,跳楼自杀。于是,分数真的成了一种暴力的东西,不过没有直接引起暴力行为,而是变成了软暴力。
学生不愿意面对分数,尤其是考的分数比较低的时候,更不愿意提起,甚至糊弄家长说,根本就没考试。于是,很多时候,考试就成了成绩好的学生样扬眉吐气的机会,成了成绩差的学生的噩梦。那么,分数一定不再是分数,而是成了和学生智力、能力挂钩的东西。虽然分数并不能代表学生所有的纪律、卫生、学习情况,但家长和老师都认为能代表,学生自己也就信了。于是,在单一的价值观指引下,家长、老师、学生都走向了歧路。分数成了胁迫的标志,成了软暴力的工具。没有什么比拿出分数来对付一个学生更有效的了,也没有什么比学生的分数更能摧残人的了。学生大多都未成年,不能对分数存在什么质疑,也不会有什么反抗。即便是大学生,也不能对分数有什么好的质疑。整个教育体系都是这个样子,谁能改变多少呢?
有的学生在分数的威逼下做出了过激的行为,也就由软暴力直接导致了硬暴力。不是伤害自己,就是伤害别人,却始终不会全面地看待分数。可以说,分数的出现,让人们看到了智力的测评,却始终不会对分数有科学的认知态度,当然也就被夹裹其中,不辨东西了。
分数似乎起源于时间,有了时间的限制,才会有了效率的问题,有了效率才会有了分数计算的方法。时间其实根本不存在,只是人类指定的虚拟的概念。到了社会分工阶段,社会需要提升劳动力水平,需要提升劳动效率,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时间。其实,宇宙中根本不存在时间,所谓的空间也不存在,地球上的时间和空间都是相对存在的,而不是绝对存在的。时间出现之后,人们变得不自由。要按时按点吃饭、上下班,甚至生活都要按着时间来,不能率性而为,也不能忽略时间干一些事。毕竟,社会需要很高的效率,需要工人熟练操作机器,减少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才能让资本家更赚钱。在此基础上,资本家发明了分数。要用分数计算工人的劳动效率,而不是随便让工人劳动,不提倡什么分数或劳动效率。工头要给工人打分,在分数基础上发奖,就是要把工人变成机器,而这种约束本身就是一种软暴力。工人要量化积分,公司职员也要量化积分,在量化积分规则范围内,职员是活动自由的,也是可以随便一些的,但不能超出量化积分规则,不然就会被扣分。迟到、早退、做工时交头接耳说话、制造的次品太多等等都算作扣分条目,而按时按点上下班,专心致志制造零部件,在规定时间超额完成任务,就要多挣钱了。如此一来,分数和经济利益挂钩,让人们都努力活在公司的制度内部了。
连乞丐都要实行量化管理,在所谓的“丐帮”内部,乞丐头子就像是公司老板,支派一些人对乞丐们划区域管理,还要给他们量化积分。其实,乞丐也在进化,也在搞集团化管理,搞量化积分。而量化积分制度基本上都是从西方的工厂引进的,是对工人工作效率的一种衡量手段,也是一种资本家压迫和剥削工人,让工人努力适应这种制度的工具,也是一种愚民的工具。谁适应了量化积分的制度,谁就真正变成了公司的奴隶,而不是一个自由的人了。
市场管理也会引入积分制度,对工商户搞一些积分管理模式,还会对一些扫大街的搞量化积分制度,其实是一种管理模式的推广,也是让人们适应这种量化分数模式的手段。分数推广越多,就越是剥削和压迫深重。要想指望人性化的制度,体现人文关怀,一般量化积分制度不具备那样的条件。即便有的领导想设计那样的量化评分原则,也大多失败。或许,人们真的需要用分数来管理?真的需要长期经受软暴力的折磨?
或许,只是人们没有力量改变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