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遥控机器“人”,始终还是人在遥控人。最近在日本的G20峰会上,又展出了一款家务机器人,它便是由MiraRopotics公司推出的UGO机器人。根据展会上的展示,此款机器人由人工后台遥控。当你在手机APP上下达指令之后,后台的工作人员就会通过远程遥控的方式操作机器人,为你进行折衣服,扫地等家务工作。ugo机器人严格的来说,这种建立在5G通讯上的遥控机器人,应该还是属于机械的范畴,远远还没有达到“人”的境界。何为人?法国的伟大哲学家帕斯卡说过“人是一颗会思考的芦苇,思想便是我们作为人的全部尊严”。所以目前的家务机器“人”还是应该叫做家务机械更为合适,然而为什么人们会习惯性的称他们为机械人呢?这很简单因为有感情的是人,而不是冰冷的机械。正因为我们有喜怒哀乐,会孤单,会寂寞。我们生儿为人就一直在苦苦地寻找自己的另一半。所以我们更喜欢称它们为“人”而不是机械,我们最初的渴望仍是能有一个和我们相似的东西能给我们温暖,而不是像上帝一样的去创造一个生命。所以机械与人,这个象征着宿命的问题,注定会得出一个不平凡的答案!二人类对待机械到底是智能还是制“人”?纵观人类的历史,从蒸汽时代到如今的数字化时代,人类的成长便于机械结下不解之缘!尤其是最近几年,无论是网上的报道,还是线下的推广。扫地机器人,擦窗机器人,迎宾机器人更是层出不穷。这些看似智能的设备离我们是如此的近,深究一想又是如此的遥不可及。那么数字化的家庭离我们到底还有多远?真正意义上的机械人是否真的会出现?这一连串的问题不断在作者的脑海中浮现,如果说此次的5G是一场信息革命,将会把算力的改革推向世界。那么万物互联,万物赋能,也许真的就离我们不远了。当类似于小米智能音响,智能家居这些设备通过集体化的服务器具备思考的能力时!我们是否也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尊严?毕竟有血有肉的人都只是一种会思考的芦苇,那么当机械学会思考,人又该何去何从呢?这种威胁并不是不存在,在97年的时候IBM公司的深蓝电脑就已经战胜了人类,然而会下象棋并不能代表会思考。这只不过是通过各种概率的推算,依据国际象棋的规律发展而来的一种算法。代表的只是计算数据的能力罢了,而思想绝不等同于算力,就像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照样不会微积分的道理一样。那么家务机械能否成为家务机器“人”?答案是不可能的,因为机械可以从事简单重复工作,而一旦具备了思考的能力那么一切都将变得不可收拾。在智能与制人之间似乎本就存在着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这不是简单的基于技术或道德以及灵魂上的思考。而是说人类社会阶级的问题,如果仅仅是从洗碗或者家务的角度上来说。保姆岂不是更加的适合?三数字化家庭的到来不仅依赖于技术的发展,更多的是需要社会管理的变革!也许在此刻机械似乎才真正的是突破的自身的局限,在如今的社会体系下我们并不缺少机械一样的“人”将思想赋予机械还是剥夺人们原有的独立思想。作者认为后者来得更加实际的多,也许在漫长的世界变革中,从工业革命的开始我们就一直与机械保持着互相学习的态度。有的人渴望将机械变成能思考的智能“人”,而有的人却独辟蹊径希望把人变成麻木易控制的机械。无论如何,这两条道路我们都将孜孜不倦的学习下去,直到豁然开朗的一天为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zp/6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