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分机

电子科技大学优势学科分析

发布时间:2024/10/8 17:10:30   
一、第四轮学科评估分档规则按照学科整体水平得分的排名百分位,分9档公布排位前70%的学科:前2%(或前2名)为A+档,2%~5%为A档(不含2%,下同),5%~10%为A-档,10%~20%为B+档,20%~30%为B档,30%~40%为B-档,40%~50%为C+档,50%~60%为C档,60%~70%为C-档。二、第四轮学科评估学校整体得分积分规则由于第四轮学科评估不进行具体的排名,因此参考第三轮学科评估中的百分位排位将A+至B-的六档进行计分,详见下表。三、电子科技大学学科评估分析在教育部公布的人文社科、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7大门类95个一级学科评价()中,电子科技大学排名情况统计如下:具体分布情况为:工学类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并列A+、信息与通信工程与北京邮电大学并列A+;工学类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A;工学类的光学工程A-;工学类的仪器科学与技术B+、生物医学工程B+、软件工程B+、管理学类的管理科学与工程B+、工商管理B+;工学类的机械工程B、材料科学与工程B、控制科学与工程B、管理学类的公共管理B。四、电子科技大学优势学科简介年1月,由原电子工程学院、原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和原物理电子学院与电子科学与技术相关的学科合并成立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目前,学院拥有一支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刘盛纲教授、陈星弼教授领衔的雄厚师资队伍。国家杰出人才共57人,其中两院院士4人,IEEEFellow6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千人计划24人(含青年千人计划13人),长江学者18人(含青年长江学者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国家青年拔尖人才计划4人。现有教授(含其他正高级)人,副教授(含其他副高级)人,80%以上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学院设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路与系统、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子信息材料与元器件等二级学科的博士点和硕士点。先后获得两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年、年),一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年),一篇中国电子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年),一篇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年)。研究生在《NatureCommunications》、《ScienceAdvances》、《NanoEnergy》等顶尖学术期刊发表了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并在国际、国内科技竞赛和顶级学术会议上获得多项奖励。学院拥有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电磁辐射控制材料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极高频复杂系统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微波电真空器件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四个国家级平台,通信用单晶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电子信息工程科学、微波材料与器件,集成电路与集成系统、低功耗微电子与微系统四个高等学校创新引智基地(计划),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成都产业化基地1个,多频谱吸波材料与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微波毫米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太赫兹科学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三个省部级研究平台。目前学院共与31所海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等方面签署多项院际合作协议。合作伙伴包括美国哈佛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范德堡大学、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等等。年12月,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公布,“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获得A+的优异成绩。未来,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将按照电子科技大学建设“特色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的办学定位,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战略思想,依据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学院发展现状,充分发挥研究领域宽、综合实力强的优势,立足国民经济主战场,着眼国家和国防建设重大需求,汇聚一流队伍,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努力创建世界一流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成立于年1月,由原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的通信与信息系统二级学科和原电子工程学院的信号与信息处理二级学科的师生组建而成,设有通信工程系、网络工程系、物联网工程系、电子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学院现有教职工人,其中专任教师人。学院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千人计划入选者8人,全国教学名师2人,长江学者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9人,国家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教育部公布的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中,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被评为A+。学院拥有新型微波探测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光纤传感与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高性能计算领域国家工程实验室(先进微处理器技术)、精密测量雷达系统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近5年来,学院获得国家科技奖励3项,国防及省部级科技奖励12项,重大重点项目10项,年均发表SCI检索高水平学术论文余篇,年均科研经费余万元。学院设有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对抗技术、物联网工程5个本科专业,其中包括3个国家特色专业,1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学院高度重视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显著成绩,获得全国百篇优博论文提名4篇,学会优博论文(含提名)3篇。本科生继续深造率超过63%,学生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科技竞赛中屡获佳绩。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建有“可视媒体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光纤传感与通信学科”两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计划”)。每年主办或承办两次以上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与国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和紧密的学术合作与交流关系,极大地扩大了学院的学术影响。建校以来,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共培养了00余名毕业生,他们遍布海内外IT领域,在国防科研战线,航空航天、电子领域,处处都有学院校友的风采。以谭述森院士为代表的知名学者、以“神舟载人飞船”测控系统总工程师席政少将为代表的国防顶尖技术专家、以华为公司董事长孙亚芳为代表的IT领军人物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成为国内外电子信息领域的中坚力量,为我国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710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