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积分机 >> 积分机发展 >> 小积分解决大问题,这地基层社会治
“我用之前在村里做好事得到的积分在超市兑换了一袋大米嘞!”
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二里镇玉溪村积分兑换启动仪式现场,村民汪明远在平安积分兑换超市里笑盈盈地说,“我以后还要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多挣一些积分。”
定制度、明奖惩,“积分制”维护辖区和谐稳定
为做好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二里镇在玉溪村试点实施“党建+积分”管理制度,设置党员、网格员、群众三类积分项目及加减分制度,并设定加减分值,将矛盾纠纷化解、组织生活、三联三助、志愿服务、好人好事、孝老爱亲、乡风文明、创业创优等有关事项细化为项目,分类积分、分类奖惩。
将乡村治理各项事务通过“积分制”转化为“数量化”指标,遵规守纪可以获得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奖励,相反,违反村里规定则会受到惩罚。
同时,明确由包保干部、村“两委”、网格员、“积分超市”管理员等实行定期检查监督、开展评议、张榜公布。
“过去,辖区内群众遇到矛盾纠纷、烦心事,主要都是依靠村里和综治部门进行调处,村民们往往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网格长徐世洪说。
现在将村级事务与村民利益联系起来,通过“积分”量化,让群众成为基层治理的主要参与者、最大受益者,一改常态。
与此同时,结合“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治理机制和“五到组”机制,将“积分制+红黑榜”贯穿社会治理一条线,采用“红榜加分、黑榜扣分”,把积分制量化,引导群众自觉规范自己,不触发“黑榜”,力争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共同维护和谐稳定。
树典型、立榜样,“积分制”共创美好家园
在推进过程中,“积分制”将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其中,用积分奖励调动群众争做乡村破旧立新“带头人”,做到相互监督,共同传递文明引领风尚,实现“人人能参与、人人获效益”,切实破解农村陈规陋习治理难题。
“通过‘红白喜事打招呼’也能积分,现在滥办酒席的情况也越来越少了。”作为村里红白理事会成员的汪明飞说。
“就是日常帮帮忙,没想到能得到大家的认可。”被评为“最美家庭”的宋显美一家在参与兑换活动时说到。日常邻里互助,就能收获“积分”参与兑换活动。
“积分”选树先进典范,发挥榜样引领,掀起群众向“身边先进”学习的热潮,传递正确价值导向。
同时,用“积分”带动人居环境改造和提升,如家庭卫生环境不合格予以扣分,号召群众自觉维护环境卫生,呵护美好家园,让“积分制”在乡村上演“变形记”,把“脏乱差”成为过去式,变“整洁美”为进行时,开启群众美好幸福新生活。
“我所做的事情都能通过‘积分’展现出来”。村民小组长汪汝河说。
在村级事务中进一步明确和规范组长、小组长等的工作职责,每月根据工作情况进行考评,赋予积分,同时便于群众监督,确保工作不脱轨、不走偏,更好的收集民意,及时了解群众的心声,化解问题。
小试点,大示范,“积分制”助力乡村治理见成效
“党建+积分制”以行动换积分,把乡村振兴中的重点任务有机结合,不断成为当地群众的日常生活习惯,也提升了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荣誉感,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价值引领和精神推动。
“大家不要小瞧这点小积分,哪怕是一包盐、一袋米、一桶油,都是对我们的肯定。”联户长汪克亮说。
“大家都生活在这个地方,理应尽可能地为家乡做好事。”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玉溪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玉溪村村容村貌也得到很大的改善,邻里之间矛盾纠纷减少了很多。
“我们在党支部的引领下,运用‘小积分’解决‘大问题’,就是要引导群众在乡村治理中从‘要我参与’变为‘我要参与’,不断提升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荣誉感,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节约管理成本,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二里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龚涛说。
通过积分兑换,激励广大党员、网格员、联户长和热心群众参与乡村社会治理,将“村里事”变成“家家事”,由“任务命令”转为“激励引导”,实现了乡村治理效能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