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积分机 >> 积分机资源 >> 中国教育何时退出内卷赛道
当下教育,学生卷,家长卷,就连教师也在内卷。
01、基于成绩考核的内卷
国家规定在前,大多数学校不会公布学生的成绩和排名,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以弱化教育内卷,然而在暗地里却按照教学成绩给老师们排名,跟各种评优评奖相挂钩。以至于每次考试后,一些学校教务处和年级组会花大力气来分析成绩,计算出每个老师授课班级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和对班级成绩的贡献率,然后打印出来,分发给每个老师,在各种大会小会进行分析研判。
奖励成绩突出老师的同时,也会对成绩不理想老师进行不点名批评,更有甚者在大会上点名公然指责,并要求这些老师在大会上做自我检讨,真是斯文扫地。基于自身尊严和切身利益,老师们只能被迫内卷,成绩放在首要位置,注重学生成绩的提升。
看到别的班级老师利用自习等零碎时间讲题,心疼学生没有自由时间的同时,迫于学校成绩考核,为了不让所教班级落后,只能跟进。除了必要的考试外,老师们还自觉安排了各种测验,通过题海战术巩固学生的基础,以求得考试成绩的进步。上课过后,作业布置是必不可少的,心想着学生上课也辛苦,就少布置一些。然而看到隔壁班的老师发了二套试题,又布置了5道书面作业,为了保障学生成绩不落后,马上追加一套,以免我教的学科吃亏。
学生做完作业,老师自然是要批改的。大多数学校都有明确的规定,然而在某些领导看来,作业批改次数越多,说明老师教书越认真,致使部分教师作业批改次数远远超过了学校规定的数量,形成一种竞争的态势。甚至为了提升学生成绩,部分老师牺牲休息时间,挤占非高考学科的课堂时间,义务给学生辅导,整理方法、收集试题,反成为了某些学校的标配,下班走得早反而觉得不好意思。
没有最拼,只有更拼,在成绩内卷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02、迫于职称评审的内卷
相对于其他编制行业,或多或少都有年终奖、车补等额外补贴,而教师的工资自年起,主要由岗位工资、薪级工
资、绩效工资和教龄补贴四部分组成。其中能拉开差距的主要是岗位工资,主要由教师的职称所确定,故而在一定意义上,职称高低直接关乎教师的薪资收入。然而由于岗位设置有限,高一级职称的名额较少,导致部分学校指标有限甚至多年没有名额的现象,要想获得职称晋升,就必须比其他人更加优秀,才能脱颖而出。而工作荣誉、教学成绩、课题研究、考勤、工作年限等都是职称晋升考核的关键因素,必须面面俱到,面面都要优秀。就拿课题研究来说,一些地方只要求校本课题即可获评中学一级,但现实却是很多老师为了职称评审,都会参与校本课题的研究,大家都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就没有优势可言。
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理念,有些老师就花费大量精力去申报县级、市级甚至省级课题,不断积累证书,以求得在职称评审上获得优势。毕竟多一个校级以上的课题,就多了一个别人没有的优势,就可能在评比中多上1分或0.5分,就会与上一级职称获得越来越近。
基于这样的心理,无形之中会导致部分教师时刻以职称评审为要务,写论文、搞课题、拿荣誉、常比赛,精力无限之中被消耗,导致花在教学工作上的时间减少,与当初设立职称制度的初衷相悖甚远。
03、教师内卷路上,注定没有赢家
对教师群体而言,倘若现实安稳美好,谁愿意轻易内卷。但当下教育的评价机制,让教师群体主动或被动卷入到内卷大潮之中,疲于应对而不得自拔。
为了教学成绩、职称评审、绩效考核等诸多因素,大多数教师不得不拼命向前跑,失却了教育的初心的同时,又让自己耗尽精力,处于疲惫的状态,陷入一场恶性循环中,仅得到一些基本上没有啥用处的证书,实在有些荒谬。
为了提升学生成绩,延迟学生学习时间,增加学生作业量,费尽心思整理答题秘诀,证明自己敬业的同时,也在短时间内提高了学生成绩。看似皆大欢喜的结局,实则是透支自己和学生的精力的结果,实在不值得提倡。
为了获评高一级职称,花费大量精力积累材料,想要步步领先,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却忽视了教学的研究,违背了自己教育的初心,实在有些让人难以接受。
因此,在教师内卷路上,注定没有真正赢家。而教师想要破除内卷桎梏,要学会与自己和解,找准内卷和躺平之间的动态平衡,把内卷竞争内化为自我提升的内驱力,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之路。而让老师安心从教,少一些教育内卷,多一些人文关怀,也是相关教育部门思考的问题。
一位语文老师问我:“杨老师,你有没有劳动课的课件?我想参加优质课赛讲,讲一节劳技课。”我感觉很奇怪。一位语文老师,为何要讲劳技课?她说,“杨老师,你不知道我们学校现在职评竞争激烈,需要评比各类获奖证书。有的老师,数学老师辅导学生绘画社团,讲道法课,参加英语组的课题研究。有个老师为了评副高,县级以上荣誉证书有一百多个。”我惊呆了,想不到内卷如此厉害。中级职称评审业绩条件要求优质课区级一等奖一个,区级综合表彰一次或者区级优秀班主任表彰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成果、辅导社团、主编校本教材、参与区级课题一次四项具备一项。也就是说,只要具备这三个条件,能力与经历符合要求,就可以参加职称评选。三个业绩条件,只要具备即是合格,你有一百个荣誉证书,也是合格。可是,每年学校也就三两个职评指标,往往有十几个老师参加PK,为了能够在校内或者镇里这场角逐中胜出,老师们需要不断积累证书,只要有活动,不管与自己的学科专业是否相关,只要发证书,一些老师就趋之若鹜。多一张证书,就多了一个成长博弈中的砝码,多了评比中的1分或者0.5分,自己离高级教师就更近了一步。
我问那位老师:“为了这些证书,你参加那么多活动,你觉得累吗?”怎么能不累呢?哪一个证书都需要耗费脑筋去想思路,都需要查阅资料做准备。有时候白天上课,只能晚上有时间加班整理资料。可是,为了能职评后增加一点工资收入,只有咬牙坚持,希望苦尽甘来。这就是典型的教师系统的内卷。内卷的害处,有以下三点:
1使老师陷入恶性循环教师甲有三十个证书,教师乙必须有三十五个证书才可能超越甲。于是,乙拼命参赛,丙也不甘示弱,丁为了积分,也在拼命积累。每一个证书的取得,都是艰辛的,都是用时间和汗水换来的。有的还需要花钱包装,让广告公司彩印,花的可都是真金白银啊。
2使老师失去自己专业既会教数学,又能参与历史课题研究,还能搞书法社团的老师的确厉害,可是术业有专攻,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老师东抓一下,西搞一把,证书一大堆,事实是自己本学科的专业素养并没有多大的提升,看似忙忙碌碌地四处挖井,都是挖了一个浅浅的树坑而已,并没有掘出一口深井来。历史老师讲成教课,音乐老师研究体育课题。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对于教育来说,不属于正常。
3破坏了正常教育生态有人说,这就是“鲶鱼效应”。其实,这样的“滚雪球”评价机制,导致教师人人自危,只要你想评职称岗位晋升,你总要拿出一点业绩,到底什么是业绩呢?
有一年,某地评选最美教师,先要参与教师的获奖证书进行评比,以此决定谁才是真正的“最美教师”,你的师德师风材料人家不看,认为这是“虚”的,不方便考查,不如直接评比证书。优秀班主任,也看你的优质课证书、论文、课题研究等等证书,仔细想一下,这是不是很荒谬啊?
教师的内卷,根源还在教育系统的评价机制有问题。据说某地区,教师职务晋升,只看年限与教学成绩,比如中级到副高,需要十年。这十年你只要没有触犯师德师风规定,教学效果良好,你就可以直接晋升。不看什么课题研究,也不看什么荣誉证书。教师们只管认真教学,管理班级,不再操心专业成长以外的事情。我为这样的举措拍手称赞。很多老师都是内卷的受害者,那些年为了评中级职称,有大堆无用的证书,这些与历史学科毫无关系,可是参与积分,自己就拼命争取。其实想想,真是可笑又可悲。“不想当厨子的裁缝,不是好司机”,著名相声艺人郭德纲老师的知名包袱,我想,这不会成为教育的笑话吧?当然,一味看教学成绩也有一些不良反应,有的老师拼命延长学生学习时间,延时服务结束,还留校在教室辅导学生,这是不是不太正常啊?从某一方面看,只能说明课堂教学效果不是很高(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在教师内卷的路上,没有真正的赢家。让老师安心从教,纯粹一点,不搞内耗,是我们所有教育管理者都应该反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