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分机

不按年级划分班,不按课程表上课,未来教育

发布时间:2025/2/23 15:11:06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传递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5080/
著名的童话大王郑渊洁,除了是童话作家,还是一个教育理念超前的父亲。他自己小学没毕业,启蒙教育都是父亲教的。然后他也对自己的儿子说:可以不用上学,在家自己教让孩子自学。同样的,儿子郑亚旗小学毕业后,郑渊洁就觉得中国的应试教育并不适合自己的儿子,决定自己在家教。他给孩子打造了一个教室模样的房间,按照学校的时间表制定教学内容,这里的教学内容没有简单的模仿课程表,而是按照本人想法自己打造。结果,出乎意外,儿子仅靠三年就学完了中学六年的课程,进度比一般的学生提前了一半。他还发现郑亚旗对写网页有兴趣和天赋,13岁通过写网页开始赚钱,15岁时写了上百个网页。后来自己出来创业,成立了《皮皮鲁》杂志,摇身一变成了CEO,简直就是登上人生巅峰啊。然而,羡慕嫉妒恨之外,这个故事对当今教育有什么启发呢?学校教育可以摆脱传统课程表,可以打破年级界限吗?01.未来教育不按年级划分班级,不按课程表上课?年初,受疫情影响,学校很多课程由线下搬到了线上,各个老师都成了直播达人,然而也有一种声音,说学校不按课程表上课,把不少副课,都改成主课,甚至逼问这算不算违法?另外,我也看到另外一则消息,某小学在给新生分班时,把兴趣爱好相近的学生分在一起,比如喜欢书法绘画的分在一个班,喜欢跳舞的分在一个班,喜欢器乐的分在一个班。因为老师提前调查发现,孩子们在读小学前,都会上个兴趣班,比如说器乐、舞蹈、书画、体育等。某班级35个学生,就有70%喜欢书法、绘画。于是,根据每个班级的不同情况,都有量身制作的“配方课程”,其中一堂课20分钟的“微课”,就是请各类艺术名家到学校来,给学生做指导,还有机会去美术馆等地方实地体验。一年下来,学生的兴趣日渐浓厚,课程教学的效果也非常明显。不按课程表上课是否可行?不按照年级划分班级是否可行?最近,我看了《创造性思维:人工智能之父马文·明斯基论教育》这本书,深受启发。马文·明斯基是“人工智能之父”“框架理论”创立者,曾投身于OLPC(每个孩子一台笔记本电脑)项目,试图将计算机技术交到全世界儿童手中。马文提出了他对于未来教育的理念和见解,他认为:“对同龄学生的过度依赖,会妨碍一名儿童在正常的社交和精神活动中建立更好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没必要按照年龄来划分班级,也没有必要依照一成不变的课程表授课。因为传统教育更多的是提供思维的内容,而学习者更需要的其实是思维的方法与工具。当孩子们上完一个学科,再继续下一节课,往复循环,看似学科交叉,其实都只是蜻蜓点水,没有深入挖掘。所以,他提倡主题式教学,鼓励孩子们更加专注于兴趣爱好和特长,而非标准课程。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磨砺自己的思维技巧,从而养成创造性思维,提升自己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终有一天,孩子们会步入社会,也许他们会根据自己的专业来择业,但是大多数人从事的工作与自己的爱好、特长并不相关,甚至一生碌碌无为。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就应该从小发掘兴趣和特长,专注于此。02.学习数学的障碍不在于孩子,而源于教育方式就拿学数学的事情来说,相信很多人都“毛骨悚然。”算术、几何、代数、微积分、逻辑学……简直就是一场噩梦。尽管小时候,孩子们都对数1-乐此不疲,一到代数或者几何就备受打击,到底是因为没有天赋,还是学校教育方式问题呢?我问过一个6岁的孩子:“15加15等于多少?”她很快回答:“我想是30。”我问她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她回答我:“嗯,大家都知道16加16等于32,所以我减去多出的两个1就得到答案了。”传统型教师会说:“你的答案是正确的,但你的方法错了。你应该首先将两个5相加得到10;然后在纸上写下个位上的“0”和十位上的“1”;再将这个“1”和十位上的另外两个“1”加起来。”你看,并不是学生们不喜欢数学,只是不喜欢在数学课上学习的东西而已。一种问题可能存在多种解决方法,而这种教育方式只是注重符号化的程式,而忽略了开发创造力的教育。因此,马文提出,要给学生“一种自由的感觉,一种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的力量”。1.打造认知地图无论是数学,还是其他学科,打造一幅认知地图比永无休止的练习更加重要。比如说数学学科主要由算术,几何代数,微积分,逻辑学和拓扑学等构成,如果没有认知地图,孩子们脑海中不过是一堆零零散散的碎片。马文认为,可以让孩子从更简单更有趣的任务开始学习,比如说用形式语言和有限状态的自动机来,培养孩子的早期思维;可以为幼儿提供交互式的图形化的程序,来引导他们探索和观察各种各样的对称性;在物理学的领域,可以用孩子接触结构动力学的模拟程序来学习一些重要概念。因为传统的课程中算数是基础,其他的数学思想都要依赖于算数,所以在最初帮助他们认识数学的重要性,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未来目标。2.让数学融入生活最开始我拿卡片教宝宝学1-10个数字,一直都是自导自演,没有效果。然后,我发现与其刻意教学,不如在生活中做游戏。于是,用手指操来激发兴趣,每次吃水果都先数一轮,看到小动物成群结队也必然去数一数,没多久,就学会了。后来,我发现了几款早教游戏软件,他直接沉迷其中,不可自拔。高尔基说:“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大人小孩都喜欢游戏,很多游戏化教育APP进军语、数、英等K12学科,游戏化的升级打怪模式也值得学校教育借鉴。让数学融入生活,用游戏化的教学方式,这孩子从做中学,从玩中学,效果是极好的。3.用导师和榜样的力量还给予支持和成年人一样,导师和榜样对孩子们的影响不可小觑。孩子对自我的印象最初来自父母、兄弟姐妹和老师、同学,但是通常那些“名人”的力量更加深远。尤其是我们的高层次价值观的形成,取决于我们在受到某些人的赞扬或指责时产生的自豪感和羞耻感。这些“名人”可能是某位著名的公众人物,明星或者演员,也可能是某位偶像,甚至可能是动画片里的主角。这些“名人”存在很大的虚构性,对于孩子构建价值观和理想抱负并不一定是友好的。因此,孩子需要一个导师树立榜样,一个好导师同时是一个好老师,一个好教练,可以激励孩子树立正向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当然了,普通的学校也许无法满足这个要求,那么,在互联网四通八达的今天,完全可以借助网络寻找导师,进行专业化的远程服务。4.激发好奇比刻苦学习更有效作为女生,其实我上学时非常喜欢算数,尤其喜欢具有挑战性的趣味题。一道题,我通常会寻找多种方法解决,我享受那种一题多解的乐趣。然而,到了几何,我突然就失去了兴趣,正方体、圆锥体、圆柱体单纯摆在那里,画上一道道线条,完全没有任何新意。有多少孩子和我一样呢?在不停的被迫接受重复性信息,而非知识。单纯为了应付考试,考过之后就把知识还给老师了,殊不知数学的精妙无处不在。后来,有一位朋友教我折纸,一页纸经过折合成为各种各样复杂而精妙的动物,我才突然间激发了对几何的爱好。所以说,与其刻苦学习,不如创造学习新方法,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挖掘孩子学习的潜能。03.结语马丁说:“童年所获得的一些价值观可以在头脑中持续保留,并影响孩子们的的一生。”如果老师们能够帮助他们建立日常生活和数学概念之间的重要联系,为他们提供合适的“认知地图”,提供自由学习与创造环境,我们有理由相信孩子们会建立更好的思维方式,将来也会成为更加有用的人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794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