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积分机 >> 积分机前景 >> 汽车产业链下半年投资策略汽车行业中场战役
如需报告请登录。
一、复盘:零部件预期驱动,商用车业绩驱动,乘用车估值修复
年初至今汽车板块累计涨幅17%,沪深涨幅15%。进一步拆分二级申万汽车行业指数,其中乘用车成份指数涨幅15%、商用车14%、零部件19%,股价分化较年减弱。分阶段来看:
1)年初至2月乘用车和零部件板块领跑行业,乘用车主要受市场对行业刺激政策预期下的估值修复驱动,零部件得益于特斯拉国产催化。
2)3月受1季报业绩大幅下滑,叠加海外疫情冲击对市场情绪的影响,汽车行业整体回调。
3)3月底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和实施力度,对固定资产投资构成有利支撑,重卡在Q2呈现淡季不淡的趋势,销量持续超出市场预期,板块表现追平行业,乘用车随着消费回补,终端需求企稳,估值进一步修复,零部件板块个股分化,电动和智能子领域上涨明显。
二、乘用车:自主“二次崛起”、日系份额扩张
2.1需求企稳,政策托底
2.1.1疫情影响消化,复苏趋势不改(略)
2.1.2行业库存优化,终端折扣稳定(略)
2.1.3政策托底消费,底线思维(略)
2.2供给侧变化超预期,自主品牌二次崛起
2.2.1行业集中度进入快速提升阶段
过去2年行业下行周期中,市场集中度快速提升,竞争格局持续优化。年行业前20名市占率合计约78.6%,年1-6月提升为88.5%,3年提升10pct。从6月市场表现看,国内尚有众多月销低于2万台、年销低于20万台的汽车企业,由于缺乏规模效应,这些公司在电动化、智能化的升级浪潮中,逐步丧失技术跟随能力,这也给头部品牌的持续扩张提供了空间。
2.2.2国六切换是尾部自主车企淘汰的催化剂
国六排放标准实施延期至年1月1日,我们统计今年上市的国五车型中,有超过95%的供给来自于尾部自主车企,发动机升级给这些企业带来进一步的技术和成本压力,随着国六排放标准实施临近,我们认为年底尾部自主车企的淘汰将加速。我们测算处于核心淘汰区(详见图表15)的尾部自主品牌年销量占比约4%,对应年万台的销量预估,可以腾挪的市场空间约80万台。
2.2.3头部自主品牌产品力超越合资,将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
自主品牌产品力平均三年一升级。长安UNI-T作为第三代自主品牌的代表性产品,在设计造型、智能网联、辅助驾驶层面,实现了对同级别合资品牌的全面超越,并将入门价格下探到11.59万,进入主流走量区间,将自主品牌的竞争力推升到新的高度。同时,合资公司一方面研发远离国内市场、难以满足快速变化的消费者需求,一方面受制于中外合资的管理体系、内部摩擦成本较高,近年来纷纷在竞争中掉队。此消彼长之间,自主品牌的“二次崛起”趋势逐渐成型。
2.2.4日系进入新品+扩产周期,预计份额进一步提升
年至今汽车行业承压,低油耗、高保值率的日系品牌市占率持续提升。随着中日关系回暖,日系车企纷纷跟进中国地区扩产和新品导入计划。目前日系品牌在国内市占率21%,远低于北美市场。相比丰田本田的海外车型布局,仍有多款成熟车型尚未引入国内,成长空间广阔。另一方面,-年是中国汽车市场首次SUV购车潮,经过7-8年已进入换车周期,我们认为上轮SUV购车潮中占比最大的10-15万SUV市场,车主换购需求将上移至15-20万的价格带。而今年上市的威兰达、皓影能有效承接该细分市场换购需求,带动日系品牌份额扩张。
2.3重点公司分析(详见报告原文)
三、零部件:疫情催化国产替代,电子电气架构变革带来新机遇
3.1疫情催化国产替代,看好率先布局全球的细分市场龙头
1)海外疫情冲击下,全球车企供应链将进一步打开。上半年全球汽车销量同比下滑30%,全球主流车企利润已经连续第3年下滑,盈利承压的同时要面临高企的研发费用和资本开支。近年主流车企一方面通过产业结盟降低电动智能相关的研发投入,另一方面降低体系内供应商配套比例来控制成本。在海外疫情的冲击之下,我们预计车企将进一步打开供应链,提升中国零部件供应商配套比例。
2)大型零部件生产商加速整合、剥离传统业务,为国内零部件供应商腾出市场空间。在技术壁垒相对低的细分行业(内外饰件、玻璃等),国内零部件供应商技术上已经达到国际水平,但我们统计了各零部件细分领域中头部玩家的市场份额后,发现国内也仅福耀一家能在汽车玻璃领域跻身全球前5。近年博世、电装、大陆、麦格纳等国际零部件巨头陆续整合或退出传统业务,剥离资产集中在内外饰件和动力系统领域,将为国内玩家腾出市场空间,此前率先布局全球,进入海外车企供应链的零部件公司敏实、福耀等将受益。
3.2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3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