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积分机 >> 积分机优势 >> 最懂你的人,杀你最深
大家好,我是星火君。
如今网上各种会员越来越多。什么会员免广告,专享服务,专属内容,弄得星火君心里痒痒的,当然,最吸引人的还是要属会员专享折扣。
掐指一算,买的越多,折扣越多,减掉的钱都比会员费多。这会员,能不买吗?
买,当然买!必须买!
然而,买了会员的你,真的捞到实惠了吗?
这会员,要你有何用?
近日有网友爆料,天猫超市88VIP杀熟,使用非会员账号及会员账号查询天猫超市中豆奶的价格,88VIP显示的价格为73.3元,非88VIP显示的价格为62.8元。结算页面,88VIP需要支付5元运费,非88VIP反而能够免运费。
作为 会员的星火君听闻此消息虎躯一震。
难道所谓会员专属折扣,就是“贵”式服务?
图片来源:豆瓣小组
先隆重的介绍下本次事件的主人公——88VIP
根据淘宝官方宣传,开通88VIP,一年能节省元!
星火君的截图
会员费是多少呢?如果淘气值满,仅需88元,不满,则要花费元。
用88,换,就问你心不心动!
然而,淘气值想上,绝非易事。除了补全各种身份信息之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买买买,用消费换取积分。
也就是说,星火君这样的,花88元成为88VIP的用户,都是 忠实的淘宝用户。
开通会员的用户,都是冲着优惠去的。然而却遭到了花钱买高价的别致购物体验。
图片来源:网友截图
如此坦然地告诉客户“88VIP本身价格就是高”,让星火君脑子里回荡起《大腕》里那句有名的台词“不求 ,但求最贵”。
也许是客服不专业,别着急,看看天猫超市给出的官方解释——
“新人专享价”,道理上似乎说的通,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来看看网友们现身说法。
显然,即使不是新人,价格也是低于88VIP的。
花了88,反而要买到比普通用户更贵的商品!这就是传说中的“人傻钱多”吧?
杀熟,舍我其谁!
关于大数据杀熟,这已经不是个新鲜事了。
还记得几年以前,网友“廖师傅廖师傅”就发现,他经常通过某网站订某个特定酒店的房间,常年价格在元-元。偶然一次,他从前台得知酒店淡季的价格在元上下。他用朋友的账号查询也是元,但用自己的账号查,还是元。
网友也纷纷晒出了自己被宰的经历,一时间,机票、酒店、电影、电商、出行等多个平台,几乎没有一个不被怀疑“杀熟”。
国外一些网站也有过类似情况。
早在年,亚马逊就曾尝试利用大数据分析用户的各项行为和使用设备,对商品进行差别定价。当然,这一行为很快的被那些细心的消费者发现,纷纷对亚马逊口诛笔伐。亚马逊只好向用户退还差价以平息民怨。
亚马逊的失败并未引起其他企业的警觉,差别定价带来的高额利润让越来越多的购物网站铤而走险,并且花样频出,防不胜防。
网友不禁疑惑,大数据,不是说好服务于人的吗,怎么就成了收割韭菜的工具?
杀熟,是怎样炼成的?
经济学里,针对消费者的“价格歧视”是在任何经济交易中都普遍存在的。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所有消费者的价格都是不平等的,但总有一部分消费者的价格要比其他人更昂贵一些。
但星火君不认为这是简单的价格歧视。
互联网公司通过大数据,可以知道每位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能力,还有各位消费者对于价格的敏感程度。
对那些习惯在单一平台消费,对价格又不怎么敏感的人来说,最容易被坑。
换句话说,你以为与商家达成了稳定的革命友谊,对方只把你当个“人傻钱多”的冤大头。
“大数据杀熟”对互联网公司的实际好处有多大?美国经济学专家曾做过一个分析,使用个性化定价模型可以让企业利润增加12%!这才是“大数据杀熟”让互联网巨头上瘾的原因。
也有人为“大数据”喊冤。认为所谓“杀熟”不过是“贿新”的一种手段。
互联网商业时代,流量、用户是评价平台的重要指标。怎么获得流量、活跃用户?当然是通过各种营销策略,给用户发放各种优惠券、补贴、返现,将用户拉到平台上,提高活跃度。
获得低价的用户会开心么?会成为平台忠实的用户么?也许一开始会,但很快他就会明白,在这种机制下,他很快就享受不到优惠和折扣了,同一件商品他将付出比别人更高昂的价格。这可不是一个让人舒服的消费体验。为了更优惠的价格,他 终会流向别的平台,再次成为一个新用户。
可以告平台欺诈吗?
对于“大数据杀熟”,《价格法》是明令禁止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十四条第五款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有下列不正当价格行为:(五)提供相同商品或者服务,对具有同等交易条件的其他经营者实行价格歧视”。违反该规定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10万元以上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由工商行 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
人民日报曾发文表示,对同一时刻对同一产品的差别定价,尤其是将消费者蒙在鼓里随意加价的情形,为了获得灰色超额利润,它损害了消费者权益,已经构成违背消费者知情权的价格欺诈,不为价格法所允许。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然而普通消费者很难取得关于平台进行价格歧视的证据,而搜集证据的巨大成本也往往会使得绝大多数消费者望而却步。
保护自己,拒绝成为待宰的羔羊
在大数据面前,保护自己的方法很简单,也很原始——多多货比三家,避免成为忠实的老客,用网页代替手机app并且手动清理cookie不给大数据留下追踪自己行为的机会……
所有的小心谨慎只有一个目的,让自己在大数据面前成为价格敏感的用户。
而所有的防范,都是以消耗时间和精力为代价的,如果平台能多些良心,又何苦提心吊胆使用这些“消费返古”的招数?
也请商家做个人吧,不要让“贿新”成为“杀熟”,不要辜负老客的信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