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分机

从微积分到自然状态,对人造物的信仰如

发布时间:2025/2/24 15:15:33   
信仰是一个常常被我们提起的词,它常常和“相信”、“信心”等词汇混用,但似乎在程度上又比它们更深刻,提起它,我们往往也会联想到宗教。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学教授伊桑·沙甘看来,虽然信仰是人类重要的心理活动,但历史学者们的研究,常常将其视为具有稳定内涵的明确对象,却忽略了在中世纪到现代,其意义始终处在不断地流变中。人们可以信仰自己虚构的事物吗?许多人会觉得这很荒谬,但是如果想想人们为虚构的电影情节泪流满面,似乎这也不是一件很难理解的事情。事实上,通过沙甘的梳理,我们会发现这种对“人造物”的信仰是现代人信仰的主要形态。从数学领域的“虚数”、“微积分”,到政治哲学领域的“自然状态”、“无知之幕”,对人造物的信仰甚至构建了人类文明的诸多基本观念。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将人类创新的产物重新想象成不仅是天意或自然的二次收获,而且是有价值和独立的判断对象。同时,这种信仰也是“工具性”的,它并不意味着像中世纪时期那样绝对地认同某些命题。人之所以必须认同某些命题,是因为人们相信这种认同可以生成一个原本并不存在的真理。人的信仰会改变它所判断的事物,现代社会的人类文明正是在这种信仰的支撑下不断前行。以下经出版社授权摘选自《现代信仰的诞生》。原作者

伊桑·沙甘摘编

刘亚光《现代信仰的诞生:从中世纪到启蒙运动的信仰与判断》,[美]伊桑·沙甘著,唐建清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11月版01化妆术与微积分:对“人造物”的信仰17世纪见证了虚构的、人为的和想象的事物的显著复兴。我们或许可以合理地将这种变迁归因于那个时代的商业扩张和政治经济的融合,这些鼓励了创新,将其作为健全政策的基础;我们也可以将其合理地归因于培根自然哲学的兴起,在这种哲学中,实验的人为条件揭示了自然隐藏的潜力。无论原因是什么,不同领域中不同例子的异质存在说明了这种现象的广泛性。举例来说,特别是所谓的人工美的复兴,即使用化妆品。根据西方道德中对女性性征根深蒂固的厌女主义观点,化妆曾被广泛谴责为贪恋,它的人为性(artificiality)被想象为一种欺骗,拒绝神圣真理和天意。当然,化妆品曾被广泛使用,但直到17世纪中叶,人们才为这种做法进行原则性辩护。其时,人们突然认为,“人工美”只不过是人的聪明才智美化自然的又一种方式。这种复兴的先驱之一是巴黎的文学和知识界沙龙,以“阿德雷斯局会议”著称。年,法国医生兼记者泰奥弗拉斯特·勒诺多开始在圣路易斯岛召开一系列每周一次的会议,邀请演讲者公开辩论有争议的问题。在年一次“有关化妆”的会议上,3/4的发言者为化妆术辩护。有人声称,“如果没有艺术打磨,自然美就像一颗未经雕琢的宝石”。在许多不同的实践领域中,人工技能和想象的复兴与它们在哲学中的复兴是并行不悖的。第一块石头是托马斯·霍布斯扔出来的,他在《利维坦》中认为,人类的“理解”不过是用文字表达的“想象”。我们很快会回到霍布斯,但是因为我们的任务是展示这种复兴是如何与信仰相交叉的,所以我想先从巴鲁赫·斯宾诺莎开始,他在其《神学政治论》中提出,《圣经》的预言是人类想象的产物。斯宾诺莎不否认《旧约》的先知受神的启示,但他争辩说,他们的预言所报道的是他们头脑中的声音和异象,而不是他们所看见或听见的真实事情。因此,先知是具有不同寻常的“生动想象力”的人,他们的启示是通过他们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过滤出来的。比如,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以赛亚看见西拉弗各有六个翅膀,以西结看见野兽各有四个翅膀;以赛亚看见上帝着衣坐在宝座上,而以西结看见上帝如一团火。毫无疑问,两个人都看到了上帝,就像他们各自习惯想象的那样”。斯宾诺莎的观点对传统的《圣经》诠释有着深广的腐蚀作用。比如,先知提到魔鬼和天使的事实,并不意味着魔鬼或天使真的存在,只是人类先知通过他们自己的想象过滤来感知神圣真理。如斯宾诺莎所概括的,“在《圣经》中,许多事情被写成是真实的,并且被认为是真实的,尽管它们只是表象和想象的东西……毫无疑问,所有这些都只是幻象,与那些把它们传递给我们的人的见解一致,也就是作为实际的事件”。然而,斯宾诺莎的关键阐释之举,并不是要驳斥《圣经》的真实性,而是要勾勒出一种感觉,在这种感觉中,我们应该“相信”这些想象,尽管我们知道它们并不真实。就是说,他把《圣经》文字的真正含义与他所谓的“事实真相”分开。如果我们相信《圣经》的意义或信息,而不是它的真实性,那么如果一段经文与理性冲突,或者不同的经文段落彼此冲突,就没有什么关系;我们的目的是了解《圣经》作者的思想,从而理解他们想要传达的哲学意义,以便对信徒产生适当的影响。除了将上帝还原为自然之外,这种将信仰从客观事实中剥离出来的做法,也是当代许多人指责斯宾诺莎无神论的原因之一:斯宾诺莎并没有放弃信仰,而是把部分信仰转移到了人类身上。巴鲁赫·斯宾诺莎,荷兰哲学家这种从事实中解放真理的做法,在数学界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不是上面所述的人工数字的实用数学,而是斯宾诺莎的年轻的同时代人、德国博学的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兹对所谓虚数的处理。先前的数学家,著名的如16世纪40年代的吉罗拉莫·卡尔达诺和16世纪70年代的拉斐尔·邦贝利发现,高阶方程的公式化解题有时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负数的平方根。这些不可能性通常被数学家们所忽视,他们合乎理性地寻找真实的答案,而不接受由他们的公式创造出来的幽灵。因此,年,勒内·笛卡尔一直在给这些幽灵命名:他称它们为“虚数”,认为当“没有与我们的想象相符的数量时”,我们不需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7952.html

------分隔线----------------------------